微信客服
wholerenguru3 (厚仁学术哥)
从娃娃抓起,原来这三点才是 美国教育 的王牌
为什么 美国教育 在世界都受推崇?也许,有些家长一门心思想把孩子送上藤校,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与美国孩子“并驾齐驱”,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请不要忘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在美国家庭内部展开的。小编今天就来解析一下这两则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王牌
5岁:“立规矩”
5岁Ali跟着妈妈一起去政府大楼办事,但因为年纪小、爱动,并且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Ali总是跑来跑去,到处冲撞。他的行为惹恼了母亲,于是母亲警告他要安静下来。因为母亲的严肃让Ali感到委屈,ali嚎啕大哭。一分钟后,母亲警告ali在5秒钟之内停止哭泣,否则他知道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Ali更委屈了,继续哭闹。母亲对ali倒数数字,数到4时,ali抹干了眼泪,乖乖安静地站在了母亲身边。
5岁是小孩成长的黄金年龄,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并且喜欢问问题,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和衡量自我的能力。而因为父母是孩子这个阶段的中心,因此也是树立规矩的好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好时期,对小孩子树规矩,那么就可以顺利避开“熊孩子”时期。
幼孩经常会用各种方式“耍宝”,以便弄清父母的底线。当父母准备发怒的时候,请压一压自己的脾气,平心静气坐下来和孩子一同树立6-8条家庭规则。尽管第起初孩子可能并不以为意,但如果家长严格执行规则,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是严格执行的,那么孩子就能够理解并且照规矩办事。
点评:守规矩无论在美国高校还是美国社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让孩子懂得规矩,并严格遵守协商后所制定的规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中避免大麻烦。当中国孩子过早一头扎进补课和学特长时,对社会家庭规则的灌输往往都选择性忽略了。而低龄留学生由于年龄小,不重视校纪法规,在遇到问题时偏向以养成已久的惯性思维解决,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譬如某中国留学生因为在新生说明会上没有认真了解学校的规则,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纠纷,仅在入学三天后被校方开除学籍,由警方护送遣返回国。
10岁:“懂社会”
当11岁的ashley发现她的朋友们突然开始隔离她,并且散播关于她的谣言时,非常委屈和沮丧,放学就哭着把自己关到了卧室里。Ashley的父母即可察觉到女儿的异常,联系了学校的老师,弄清楚了女儿在校园被同学孤立的问题。Ashley的母亲在几天后接女儿放学时,提起了自己读中学时小团体的经历。让Ashley了解到“被排斥”在这个年纪并不只是她的遭遇,Ashley的母亲趁机建议女儿主动去申请啦啦队,将注意力转移到本身就感兴趣的音乐和舞蹈上,还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
其实,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有组成“小团体”的意识,所以在校园社交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美国家长在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社交关系。一旦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看起来有点儿沮丧,家长也许会开始一系列的旁敲侧隐,循循善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非被孤立和隔离的。
家长可以告诉自己的小孩:
“小团体”的历史由来已久;提示孩子也许目前的不愉快只是暂时的,会有冰释前嫌的时候;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只有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这是为了使自己在社交中有一定的控制权;鼓励孩子自己跳出圈子,去交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站出来“替孩子讨公道”不是解决之法,鼓励孩子正确应对,自己处理,才是成功的教育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社交漠不关心,而是通过面对小社会的问题,学习大社会生存法则。
点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但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因为爱子心切,护犊情深,错失了锻炼孩子融入社会的好时机。致使有些孩子在被隔离/霸凌时选择沉默,而另一些些因为把霸凌当作常事,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成为了霸凌者。
一些低龄留学生来美之后融入其他团体,轻则因为缺少亲密朋友而感到孤独,重则因为某些行为不符合“小团体”规则而被霸凌。震惊中美华人的中国留学生洛杉矶校园霸凌案中,留学生在美国遭同伴绑架围殴,扒光衣服用烟头烫身体部位,起因则是留学生内部男女关系争风吃醋。案发后,霸凌者的家长们还试图贿赂法官,“保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美国社会对于这一套并不买账,最终导致了家长孩子一同入狱。
15岁,“支配情感”
15岁的Carson觉得纹身很潮,准备在肩膀上纹一些很酷的图案。但是保守的父母却无法接受纹身,认为那看起来很不严肃。处于青春期的Carson原本只是有这个想法,但父母的反对让他纹身的意愿更加坚定了。父母铁了心,决定切段Carson的零花钱。由于Carson课外时间都用在了架子鼓排练和在动物保护组织做义工, 因而他并没有自己的小金库。Carson觉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车库里排练架子鼓,日益沉默寡言。父母察觉carson异常之后选择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分开引导下,carson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么想要纹身,而是被反叛的心理所支配,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是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少年细腻敏感,大胆违抗、爱唱反调、调皮捣蛋,叛逆固执也是中美家长对这时期孩子的普遍评价。诚然,这时期孩子对“独立”和“自我”有了极大的渴望,不再愿意接受父母的权威教育,有些家长软硬皆施但效果甚微。引导孩子管理叛逆情绪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平等沟通。不要因为孩子觉得‘叛逆很酷”这类看似荒谬的理由而拒绝深入了解孩子,更不应该以冷暴力对待这一时期的孩子。
学会友好地与他们沟通,压住你的怒火,试着去理解他们,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交流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不是谁占主导。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使用“立规矩”法则,冷静处理孩子各类叛逆问题,并且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所在。此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契约就可以重新生效了。在让孩子了解双方的平等契约之后,家长则应以“同辈人”的角度,引导孩子以积极对情绪去探索未知,提示他们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什么?”
“我可以得到什么?”
“我应该如何去做?”
当孩子学会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放任自己的脾气时,就是家长真正可以放手的时候了。当然,家长的首要任务依旧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因此美国家长在当发现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譬如嗑药、酗酒乃至自杀等行为时,也会采取极端措施对孩子进行看管,而非传言中的完全放任自流。
点评:青春期是孩子成长期的一次重要一步,如果仍旧延续以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叛逆,甚至引起孩子成人后两代关系仍旧紧张,也会使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影响日后的生活学习。而这时候,中国家长常犯的两类错误就是过于严厉和过于宽松。
中科院研究员李雪梅分析道,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没有正确引导,反而采用强压政策,则会将孩子推向反抗的极端。这类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但矛盾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心,导致最后,孩子对家长仿佛是有与生俱来的“仇恨”,进而陷入与家长争夺控制权争夺的怪圈里,莫名其妙地焦虑着。
过犹不及,另一种错误方式则是放任自流,任凭孩子自我发展。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不代表孩子不再依靠和相信父母,而是因为由于被情绪主控而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譬如,Tim十几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Tim逃课、成绩下降置之不理。致使刚入学就跳级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染上大麻并且辍学打工。尽管目前Tim过着颇为富裕的生活,但他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和迷茫。在老板提出让他升职做经理时,Tim居然因为受到重视而感到惶恐不安,断然拒绝了升职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遇到种种挫折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美国教育中尤其强调家长对矛盾冲突管理的建设性和合理性。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利用每次冲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和纠纷、如何通过谈判来有效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制定一个和合理可行的计划来保持乐观生活状态,那么家庭冲突就是有益的。因此,美国家长把冲突转换为建设性的教育的技巧,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美国招生协会
AIRC权威认证
80位
美国双语导师
10年+
名校申请经验
8600+
名校名企录取
微信客服
wholerenguru3 (厚仁学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