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客服
wholerenguru3 (厚仁学术哥)
在 NACAC 美国大学招生大会上,自然少不了对现在入学趋势的探讨,而名校的入学趋势更是这次会议的热门话题。
很多家长都知道,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经发表过一份里程碑式的文件《Turning the Tide》,英文简称是TtT,中文翻译叫做力挽狂澜。其实英文直译应该是扭转潮流,“力挽狂澜”这个翻译,太过褒奖。
在今年的招生大会上, TtT 的主要作者, 哈佛 大学学者——理查德·魏斯布(Richard Weissbourd)先生,协同麻省理工大学 MIT 的招生办主任,发布了有关 TtT 的第二波演讲,并为我们分析了 哈佛 , MIT 这些最一流大学的 招生趋势 。
下面我先带大家纵览一下这个 TtT 运动的支持者名单:
乍一看,这份名单似乎没什么特别,只是一些学校校长的罗列。但对于教育界人士来说,这份名单上的人物可以说是非常吓人的了。
在这份名单上,几乎集齐了所有美国前30名本科大学和前20名高中的校长,以及他们招生办主任的名单,外加美国独立高中联盟这样的大协会。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 TtT 运动和一流大学的招生趋势,这批招生主任和主管校长们非常地重视,而他们的想法,则将对整个运动和 招生趋势 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言归正传,在这次的大会中,这些主讲人究竟传达了哪些思想?我将如实道来。不过在此之前,我先声明一点,对于这个 TtT 报告中的观点,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
TtT 报告的主要核心是在大学申请中,考察学生对他人和公众共同利益的关注(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
其中提出了多个申请建议,而这些建议其实都是校方评估申请人的重要依据:
建议1: 把背景活动的质量放到首位,而不是数量。
关于这一点, MIT 的招生主任强调说,在MIT的招生表格上,他们已经把学生的活动减少到只有4个空格,这对学生来说是挺难的,因为上学本身就占用了一个活动的名额,那么剩余的三个活动该如何选择呢?足球?医院义工?还是科学比赛?学生的活动中,哪些是重点呢?
作为 MIT ,他们对于学生活动的形式并没有什么刻板要求,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活动的质量,也就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过程,贡献及获得。
建议2:理解AP,IB课程的过重课业。
MIT招生主任举了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例子。他说他直接指导的20个学生中,有一个学生修了19门AP课程,而且门门都拿5分,这个学生在他看来就像一个小傻子(nuts),因为他并不需要学这么多的AP课程!
其实招生主任举这个例子是想表达 MIT 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是下面众多的升学顾问,比如我和我的同事,都默默记下来,AP课程19门,而且都要是A。
在听众一片哗然后,招生官好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马上补充说道,他们也录取了一些一门AP课程都没修的学生,而很多有AP课程背景的学生也有可能被拒。
他还表示,其实在课业方面,对于那些开设AP课程的学校的学生可能有失公允,因为他们如果要挑战自己,可能要上几乎所有的AP课程。还不如在一所没有开设AP课程的学校学习,这样他们能更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
建议3:不鼓励”过度指导“
作为 哈佛 ,MIT,芝加哥这样的一流大学,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学生那未经雕琢的白玉之貌,也就是学生本身的特色和特征。
但是,现在竞争那么强,若真没有专业的教练指导,能成功吗?像刘翔,李娜那样有天赋的运动员,也是在教练的点拨下才能取得如今这傲人的成绩。
像是为了印证我所想的一样,一位艺术升学顾问提问道:“我的学生在我的三年指导下,技能特别娴熟,作品很好,当然我收了超过5万美金。这样的学生,你们要吗?” 在哈佛大师皱眉的同时,台下一位大牛艺术学院的招生官说,他们就喜欢受过专业训练且技术娴熟的艺术生。
这样的回答使得全场场面一时有点失控。不过这也在预料之中,毕竟这是升学指导顾问大会,台上说不希望学生接收过分指导,对于顾问市场来说,这样的言论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建议4:应该提供能让学生减少考试压力的选择。
很多大学,包括芝加哥大学,都在尝试让SAT在申请时,成为可选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哈佛 教授说,加州大学正在进行一个独立的研究,考察入学时的SAT成绩,是否与学生毕业的成绩有直接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学生和升学顾问也许并不会赞同,尤其是我们中国来的国际学生。毕竟SAT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扎实学术功底的舞台。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专业课程衔接及文化背景这些条件上都不占优,因此这种能力考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与美国本土学生一决高下的机会。
建议5:扩充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在”好“大学方面
这一点说得合情合理,毕竟顶尖大学少,竞争压力大,对于学生来说,若是不用争名夺利,自会轻松不少。
可惜现在的社会趋势是:不仅在亚洲市场,就连美国本土的学生和家长,都更倾向去公认的“好”大学上学,因为那些学校手握绝对的“资源”。因此从现实来看, 哈佛 和 MIT 的这些论调,难免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大家来听这个讲座,其实主要也是冲着 哈佛 , MIT 这些引导潮流的牛校名号而来,如果是百名开外的大学所开的讲座,我想,今天也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罗列了这么多名校给出的招生建议,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学生究竟该如何准备我们的学校申请?
关于这点,招生官也提出了几个方向:
1.考虑如何改善他人的生活。
这一点大家可以联系学生的文书准备来理解。比如在文书写作中,常会遇到需要学生描述自己经历的题目。对于这类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将重点放在自己的体会上,比如治愈癌症,或者是去海外做一次旅行。
当然不是说这些经历不重要,不过像给同学补习功课或者通过打工,让自己家庭减少负担,这样细小却为他人着想的事,大概是这几所学校招生官们更想要看到的。
2. 在 MIT 的招生表格中,去掉了9年级的考察比重。
这一条对从国内来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十分有利,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准备从9年级升到10年级的学生。
MIT之所以去掉9年级的考察比重,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这个年级能多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或创新,因此扩大了容错率。学生乘着年轻的时候多尝试,碰一些壁,有利于他们从中吸取教训,磨练自己的心性,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3. 鼓励学生只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不要为了升学,进入名校,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一点是 哈佛 和MIT的两位大神在会议演讲最后补充说明的。对于我来说,这一点有一些理想化。理想自然是很美好的,不过我们也要脚踏实地,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判断。当然,也可能是我近期接触的家长和学生太多,没法脱离功利心,目标感。
在演讲结束后,有的升学顾问提问,这些名校要求学生更加有爱心,然而“爱心”这个词十分抽象,无法用考试来衡量,这该让学生如何展示呢?
他们的回答很明确——通过学生在Coalition档案中的记录来考察。
什么是Coalition档案?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和通用申请一样重要的申请系统,而且这个申请系统,是用来考察学生的历史材料,就和区块链差不多一个概念,是不断把学生的活动放到时间线上,日积月累的一个档案。这个若没有懂行的专家的帮助,恐怕很难一下建立。
去年在女儿的家长会上,我询问了他们学校的升学顾问是否了解Coalition,她说不了解。我回到公司,第二天就请同事帮我女儿建立了一个Coalition档案。女儿将来能不能被哈佛录取是一回事,但这份历史记录可不能耽误。
所以,如果你想申请哈佛,MIT,这一类的大学,到了11年级还没有系统的Coalition档案,请抓紧时间建立,毕竟像哈佛,MIT这样的名校都在等着看呢!
转潮头的原文链接:
https://mcc.gse.harvard.edu/files/gse-mcc/files/20160120_mcc_ttt_report_interactive.pdf?m=1453303517
您读后有什么感受,欢迎在下方给我留言。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文:陈航
微信ID:陈航说留美
美国招生协会
AIRC权威认证
80位
美国双语导师
10年+
名校申请经验
8600+
名校名企录取
微信客服
wholerenguru3 (厚仁学术哥)